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

江南遊:結局篇

(「最後的晚餐」嘉賓包括馬曉暉老師[左三]及褟國全先生[左四])

3月28日晚是考察團「最後的晚餐」,但氣氛高漲,因為除邀得馬曉暉老師出席,可以再和這位國家一級二胡演奏家拍照留念外,當天身在上海的「東瀛遊旅行社有限公司」執行董事褟國全先生也抽空與我們共進晚餐。

褟先生除了是業界的知名人士外,還是學校校監,熟悉教育情況,席上與各家長及老師團友相談甚歡。「東瀛遊」早就放眼通識教育,把旅遊與通識結合,設計一系列的學習目標和行程,讓學生透過「地球教室」分享對現代中國、文化藝術、科技環境等各領域的學習經歷。考察團今次到江南的交通、食宿等各項安排,亦是由「東瀛遊」負責,高級產品發展經理郭少洪先生更親自擔任領隊。

「暮春三月,江南草長,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」。考察團今次剛好就在3月底遊江南,得盡天時之利。「伙伴教育基金會」主席黃鴻機先生和藝術顧問余昭科先生預先聯絡了國內有關單位,令行程十分豐富,團友眼界大開。中國地大物博,歷史悠久,江南地區,更是令人目不暇給。上海固然有大都會的氣派,沿途的蘇州、無鍚、周莊古鎮等地,全都是風光明媚,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,造就了歷來眾多的傑出人才。五天的行程,未免有點像蜻蜓點水,浮光掠影,但仍是一次寶貴的經歷,而我這廿多篇網誌,只算是一鱗半爪式的習作吧。且讓我找來馬老師的《江南小鎮》錄像版本,畫面裡大街小巷、水道縱橫的映像,有如歷歷在目,馬曉暉的琴聲細緻溫暖,音樂的旋律流暢動聽,令人再次欣然陶醉於江南小鎮的風光。

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

豫園商城の敗走

(從城隍廟側門可通往豫園商城)

豫園商城位於上海市黄浦區,該區從元、明、清到民國初年都是上海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。豫園商城面積約5公頃,在百多年前清朝期間已經形成了城隍廟市場,集合廟宇(城隍廟)、園林(如豫園)、商鋪和美食(如南翔小籠飽)於一身。考察團一行人等只預算逗留一小時,但輪購小籠飽的人龍見首不見尾,所以只好捨棄美食,寧可在商城的部份範圍走走,感受一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市場。

(上海的新與舊:豫園商城和背景的環球金融中心)

3月28日是星期日,到處人頭湧湧,比香港的旺角還擠迫,走得並不輕鬆寫意,更無法感受到發古思幽之情。感覺是時代改變了,我真想走進Starbucks飲杯咖啡歇歇腳,結果還是走到幾家食品商鋪,希望買些地道小食回港,但看來較特別只有「上海梨膏糖」,說是有止咳祛痰之效,可惜糖是硬的,我不感興趣。其餘的食品都是一般貨色,揀不上手。相比之下,還是蘇州的觀前街有特色,賣的食品都是傳統製作,價錢合理,絲綢製品更是價廉物美,真慶幸大部份團友都選擇兩天前在蘇州購物,更取得滿意的成果,如果當時以為保留實力,到豫園商城才悉力以赴,就應了「蘇州過後冇艇搭」這句話了。賽後檢討,大部份團友應是「『血拼』觀前街,敗走豫園城」。由於此行是考察團,不是旅行團,購物的話題不能太多,就此打住。

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

「上海新天地」

(「上海新天地」保留舊日的建築物)

(「上海新天地」的露天茶座)

行程結束在即,考察團在3月28日上午作最後衝刺,到位於上海市中心的太平橋地區「上海新天地」一遊。這是香港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在2000年的發展項目,是用上海「石庫門」建築舊區改造成時尚的餐飲、購物、休閒和娛樂中心。之前香港藝人譚詠麟、成龍等曾在此經營「東方魅力餐飲娛樂中心」,現已結業。

(「上海新天地」內的里弄)
對於香港來客「新天地」的吸引力是它的環境和中西合璧的獨特建築風格,時尚的餐飲或購物中心在香港反而不缺。「新天地」建築群外表保留了舊建築,包括磚牆、屋瓦,還有用花崗岩建造的門框和上面的雕花,只在內部加設基建和現代的設施。我們沒有內任何建築物,但在這個由「外舊內新」的建築群和里弄中隨意走走,好像感受到舊上海的風光韻味。

回來「自我惡補」,資料顯示,所謂「石庫門」建築,是源於一個世紀前因有大量的人從江浙一帶湧入上海租界,逃避動亂。為了使居所看來更安全,當時的建築商想到用厚實的花崗岩建造屋門的門框,大門還有兩個銅質大吊環,外觀既穩固又顯屋主的身份,深受歡迎,成為上海一種特色風貌的住宅建築。隨著時間過去,「石庫門」建築已變得破舊不堪,經過「新天地」的發展項目的改造,「石庫門」建築得以保存下來,聽說瑞安為此花費了不少精神時間和成本。

「保育」豈不是近日香港的熱門話題嗎?原來我們在上海已參觀了一個成功的項目。

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

黄浦江的日與夜

(黃浦江畔遙望外灘,3月24日)
考察團在3 月27日搭乘遊船夜遊黄浦江。抵達上海的第一天,已經冒著寒風細雨看過黄浦江,江水是灰灰黑黑的,印象只是一般。但夜間的黄浦江,卻倒映著兩岸高樓大廈的燈光,原本灰黑的江水,已經披上一身彩衣,艷光四射。
(黃浦江夜景,3月28日)
夜間的「東方明珠」,顯得璀璨奪目,與四周的建築物的燈光,構成了一幅黄浦江的夜色。作為香港來客,不期然想起香港的夜景。香港地方狹窄,樓宇密度高,不只商業樓宇向高空發展,住宅樓宇及公共房屋,動輒也有三四十層高。還有是香港山多平地少,高樓大廈依著山勢而建,這種立體和密集的發展形式,本來是壓迫感多於美感,但入夜時份,密集商廈和擠迫的民居,共同散發的燈火,卻是光芒萬丈。上海市面積比香港大9倍,地勢平坦,個別建築物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,在白天可以充分欣賞它們的美態,但到了夜間,整體的燈火就顯得比較分散,沒有香港夜景的燈火通明和層次感,這是地理形勢使然。

看黄浦江是夜勝於日,看黄浦江的兩岸卻是日勝於夜。

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

周莊的雙橋

(陳逸飛作品《家鄉的回憶——雙橋》)

未遊周莊,已久仰其名,部份原因可能是因為畫家陳逸飛(1946-2005)的作品《家鄉的回憶——雙橋》。這幅油畫由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博購入,在1985 年訪華時送給鄧小平,從此陳逸飛蜚聲國內外,周莊亦變成熱門的旅遊點。考察團在3月27日星期六上午遊覽周莊,週末遊人實在眾多,雙橋站滿人,已變成「人橋」,幾經等候和遷就角度,仍不容易拍得理想照片。

(世德橋)
(從另一角度看世德橋)

(永安橋,資料圖片)

雙橋是世德橋和永安橋的合稱,建於明朝萬曆年間(1573—1619),至清乾隆30年( 1765 年)重修。世德橋是石拱橋,橋孔呈圓形;永安橋是石梁橋,橋孔呈方形,兩橋面一橫一豎,橋洞一方一圓,樣子似一枚中國古代銅匙,所以亦稱「鑰匙橋」。石橋用麻石建成,橋欄更是由麻條石所建,很有一種樸拙的美態和堅實的質感,與橋下輕柔的河水,四周的綠樹和灰黑色的民居,構成周莊古鎮的風情。

我未訪周莊前已看過陳逸飛的《家鄉的回憶——雙橋》,原以為可嘗試按照該畫的角度拍攝雙橋,但不知如何,臨場忙亂中顧此失彼,效果未如理想。然而大師的家鄉情懷、藝術觸覺和表現手法,又豈是一個手持「傻瓜機」的傻瓜過客所能模仿呢!所以我欣然接受失敗。

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

江南水鄉周莊

(《晨曦中的水鄉》陳逸飛 1988)
 (周莊水鄉,攝於2010年3月27日)

周莊位於蘇州城的東南,有900多年歷史,水道縱橫,依河建屋,橋街相連,是典型的「小橋、流水、人家」江南水鄉風貌。陳逸飛22年前描繪了《晨曦中的水鄉》,我把它與在2010年3月拍得的照片比較,發覺景物依然。沿河的民居,有些是有很有規模的院第,最多人參觀的是張廳和沈廳。我們先參觀張廳。
(費孝通題的「周莊張廳」) 

(張廳的對聯) 

(院落的水池)
張廳建於明代,佔地1800多平方米,宅內雕飾細膩,廳堂擺設明式家具,牆上掛著─副對聯「轎從門前進,船自家中過」,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。原來張廳的院落中間有一條小河流經過一個方形的水池,供船隻卸貨和上落客之用。

(松茂堂) 

(貝聿銘的題字「周莊是國寶」)
距張廳不遠之處的沈廳,是沈萬三後裔在清乾隆7 年(1742年)所建,原名敬業堂,後改為松茂堂,佔地2000多平方米。沈廳的前部有河埠,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和洗滌衣物之用,是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,中部是正廳,後部才是後廳屋,作生活起居之用,是「前廳後堂」的建築格局。沈廳安放著沈萬三的坐像,面前有聚寶盆。我們的導遊多次叮囑團友不要拍攝供奉中的人像,見他一臉誠懇,大家都樂於遵從。沈萬三是個傳奇人物,有關他的事跡很多,簡單地說,他是600年前的江南豪富,致富原因有多個不同版本,後來因口出大言,想代皇帝犒賞三軍,得罪了朱元璋,被發配雲南充軍,度過餘生。

(周莊美食:萬三蹄)
周莊最有特色的食品是「萬三蹄」,據說就是起源於沈萬三家。「萬三蹄」是煨煮得十分熟爛仍保持著原狀的豬蹄,皮色醬紅。在周莊午餐時我們幸獲每圍一隻,品嚐之下,果然入口鬆化,肉味鮮美,汁液有濃郁的醬油和薑味,大家讚不絕口。當地不少的店鋪都有出售,團友集體購買,議價後5隻才售100元,由店鋪每代為個別真空包裝,帶回香港與家人享用。

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

阿炳和《二泉映月》

考察團往無錫途中,「科長」利用行車時間說民間藝人阿炳和《二泉映月》的二胡作品,頗能引起興趣,所以回港後我再找資料「自我惡補」。

阿炳在1893年生於無錫,「二胡之父」劉天華在1895年生於江陰,是同年代的人,但際遇各異。阿炳坎坷,是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,8歲才隨父回道觀,取名華彥鈞。阿炳有天賦,精通多種樂器。21歲喪父,繼位為當家道士,但經營不善,又染上惡習,34歲因病失明,只好把二胡繫在身上,在街頭自編自唱為生。聽「科長」說這種背二胡的方式,應是阿炳首創,方便行乞,想不到現時會有演奏家在表演時使用。

阿炳創作和演出共二百多首民間樂曲,但到晚期才受到注意。據說黎松壽教授小時是阿炳鄰居,1950年時他還在南京藝術學院求學,一次在老師琴房外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,被到訪的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聽到,認為是好曲,但黎松壽不知曲名,楊教授正想收集民間音樂,於是在9月同往無錫找阿炳。「科長」說那時阿炳的二胡已斷一弦,蛇皮亦被老鼠咬破,更不承認有作品,怕自己地位低會微影響樂曲給人的印象。在黎松壽堅持下,阿炳拉了一曲,其後改名為《二泉映月》。之後還錄下《聽松》、《寒春風曲》的二胡作品及包括《昭君出塞》等3首琵琶曲,不久阿炳亦於12月4日病逝,終年57歲。

《二泉映月》是阿炳自已命運寫照,流露如泣似訴的愁思情感,後來獲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。到底它的感染力有幾厲害?「科長」說有一次,國際知名的日籍指揮家小澤征二到訪中央音樂學院,學生在他面前彈奏此曲,小澤只是初次聽到,但竟感動得伏案痛哭。

我不想伏案痛哭,所以起初不敢聽《二泉映月》,但想到自己音樂感遲鈍,才放膽試聽。此曲版本甚多,更有其他樂器版和歌唱版,我找來畫面有鐵路的版本,很有50年代的錄音質素,希望是「正版阿炳」啦。

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

薛福成故居

考察團在3月27參觀了又名「欽使第」的薛福成故居。薛福成(1838-1894),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和外交家,常懷愛國愛民的憂患,抨擊科舉,主張崇尚實學。「欽使第」是因為薛福成欽命出使歐洲受光緒皇帝冊封而得名。位於無錫城内的故居在1894年落成,佔地超過21000平方米,規模宏大,雕刻精細,佈局嚴謹,有「江南第一豪宅」之稱。

(正廳)
像跑馬看花,我只看了部份廳堂和後園。正廳懸掛的巨匾「務本堂」,是薛福成的恩師曾國藩所書,「務本」是以農為本的意思,旨在提醒在推行洋務的同時,不能忘記農業是國家的根本。百多年後的今天,科技突飛猛進,經濟轉型,但「務本」的意思仍然值得細味,可見薛福成的高瞻遠矚。牌匾下其中一對抱聯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作的「每臨大事有靜氣,不信今時無古賢」,意思是遇事不亂,鎮定自若,敢比先賢,有稱讚和勉勵薛福成的意思。

(議事廳)
議事廳掛的匾額「志力宏毅」四個字,是李鴻章曾在奏章中對薛福成的贊美語。匾下一對抱聯「功名待繒凌煙閣,霄漢常懸捧日心」是薛福成同僚張裕釗所書,勉勵他忠君報國,建功立業。

(後花園水池)

(石舫)
後花園有黃石堆山、水池、花草樹木,不在話下,尚有廊橋亭,戲台和石舫。可惜現時附近高樓林立,園林的景觀少不免受到影響。

「欽使第」由薛福成在出使歐洲前親自設計構畫草圖,他的長子薛南溟負責建造,原以為在落成之日迎接父親凱旋回歸。沒料到薛福成在回國途中經香港時染病,在上海逝世,未能看到自己的新居,世事難料。

(參觀後拍照留念。背景是「薛家花園」餐廳入口,對外營業。)

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

太湖白魚

無錫位於江蘇省東南部,有三千多年歷史,本來盛產錫礦,到漢朝時被採光了,遂改名「無錫」。無錫地處惠山之麓、太湖之濱。有浪漫傳說,是越國大夫范蠡曾與西施在無錫部分的太湖泛舟,所以叫做「蠡湖」。

傳說是過去,回到現實,太湖盛產白魚、白蝦及銀魚,合稱「太湖三白」。在江南幾天,幾乎每天都吃到用來炒蛋的小魚,起初還以為是白飯魚炒蛋,這也難怪,因為兩者確有些相像,只是銀魚還要細小。其中有一家飯店用來弄銀魚湯羹,口味好像太清淡,不及銀魚炒蛋可口。至於白魚,肉質細嫩,略為多骨但味道鮮美,適合細細品嚐,不能像吃石班般「大魚大肉」。牠屬於鯉科魚類,體型狹長側扁,銀色,咀部有些向上翹,難怪有翹嘴白魚之稱。吃了牠兩三次,仍苦無機會為牠拍照。其後到了周莊,卻看到一家飯店的水族箱有4條白魚,1條仍未「反肚」,速速拍下珍貴照片留念。水族箱裡也有淡水蝦,體型細小,吃過一次,印象普通,也沒弄清楚是否太湖白蝦。

無錫是魚米之鄉,物產豐富,工藝品如紫砂陶器、泥人等享有盛名。京杭大運河也流經無錫,旅遊車回程上海時,駛經一段和運河平排的路,看到的河面比我想像中闊,還有船隻航行其間,雖是怱怱而過,總算看到它怡人的景色。

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

蘇州印象

(蘇州舊城一景)

「姑蘇城外寒山寺/ 夜半鐘聲到客船」。張繼的〈楓橋夜泊〉的「姑蘇城」就是蘇州。蘇州有2,500多年歷史,地處長江下游,環境和自然條件優越,除了是全國的經濟重心外,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是成就斐然,是評彈和昆曲的發源地。工藝品如刺繡、玉雕、桃花塢木刻等也是世界知名。建築方面,蘇州更是園林之城,蘇州園林的特色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,通過在園內造塘堆山、栽花種樹,將天然山水景色引入,仿似渾然天成。

(徐白云處長)

考察團在3月25日邀得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藝術處徐白云處長共進晚餐。席上徐處長談到蘇州發展迅速,現時人口六百多萬,另加外來人口一千多萬。從香港到蘇州,可先飛上海,再轉乘火車或汽車,需時個多小時。在經濟科技的發展的同時,當局也致力承傳和發揚蘇州的文化遺產。例如現時電視台每天都有昆曲節目,文化機構經常舉辦昆曲班,培養昆曲人才。園林方面,以私家園林的保存較好。私家園林是以前由貴族、士大夫及商紳等大戶人家所建,作為宅第的一部份,規模雖然較小,但藝術水平更高。培養藝術人才是頗費心思的事,蘇州也不例外,要對年青人不肯入行的問題,例如馳名遠近的雙面繡現時的3個傳人有2個是60多歲,其餘1個更是70多歲。除文化藝術外,徐處長還不忘提及有數百年歷史的六神丸也是在蘇州創製。

蜻蜓點水地看了蘇州,覺得它就像觀前街的店舖裡一匹匹的絲綢,綿長有緻,典雅秀麗,色彩豐盈,光澤柔和,令人神往。

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

劉氏兄弟紀念館

慕「中國二胡之父」劉天華之名,考察團在3月26日下抵達江陰澄江鎮西橫街的劉氏兄弟紀念館,也是劉天華的故居,建於清朝末年,是一座江南式的民房。

劉天華(1895 – 1932)原名壽椿,是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,集作曲家、演奏家及教育家於一身,擅長中國樂器,亦擅長西方樂器如小提琴等,首創用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,他的作品像《病中吟》、《良宵》、《空山鳥語》、《光明行》等,都是不朽名曲。他又改良二胡、琵琶等民族樂器,增強它們的表現力。

未抵紀念館前,「科長」問團友劉天華的兄弟是誰,有人答劉德華,那當然是說笑。兄長劉半農(1891- 1934)原名壽彭,集文學家、詩人、語言學家及教育家於一身,曾任教北大,是五四運動的先鋒。 1920年時寫的情詩〈教我如何不想她〉,首創「她」字。其後由同是語言學家的趙元任作曲,以優美的旋律配合詩的意境,成為不朽名曲。劉北茂( 1903-1981)是弟弟,原名壽慈,也是民族音樂大師、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,作品達百多首。

(劉天華的卧室)

(劉天華的《光明行》手稿)

(私塾掛著的對聯和「朱子治家格言」)
紀念館展示了劉氏三兄弟的起居情況和實物等,其中有劉天華的二胡手稿如《光明行》(1931)等,「科長」說那是「工尺譜」,但我不清楚有沒有五線譜手稿展出。館內保留著他們父親劉寶珊創立的私塾的原貌,牆上仍掛著「仙露凝珠滋翰墨/卿雲流彩煥文章」的對聯和「朱子治家格言」。劉寶珊是位秀才,也兼具新思想,劉半農及劉天華都曾在私塾接受父親的啟蒙教育,奠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劉氏兄弟一門三傑,對中國文化作出重大貢獻,是有其由來的。